西藏天珠研究者嘎瑪桑珠先生,作為藏族學者,率先拋開神話傳說,認為天珠的材質是天然的,但其表面的花紋是人工添加其他物質所製成的,提出了西藏天珠是“天人合一珠”這一較為確切的說法。
關於天珠的具體製作方法最初由英國學者培克提出了三種,後經迪克遜(M·G·Dikshit)修訂,將此理論由三型拓展為五型。 這也成為目前流傳甚廣的“型理論(Size Theory)”,筆者陳列如下:

“型一”鑲蝕珠:採用紅色或黑色的瑪瑙或玉髓,塗上遇熱可形成白色線條的塗料,繪製後進行加熱。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天珠品種有印度鑲蝕紅玉髓、美索不達米亞鑲蝕紅玉髓、早期印度壽珠與線珠還有後來的部分帶眼天珠。這類珠子時間久了鑲蝕部分會出現褪色的情況。

 

 

 

 

1584794385881.jpg


型二”鑲蝕珠:選取天然材質的瑪瑙或玉髓,整體塗上某種鹼性化合物,加熱使之“白化(Whitening process)”。再塗上遇熱可形成黑色線條的硝酸銅,繪制後進行二次加熱。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天珠,就是西藏及周邊流傳下來真正意義上的“至純天珠”。因為這類珠子上面的顏色不易由於年代久遠而脫落褪色。

1584794371563.jpg


型三”鑲蝕珠:採用天然瑪瑙,塗上遇熱可形成黑色線條的塗料,繪製後進行加熱。部分流傳下來的印度鑲蝕古珠即屬此類。鑲蝕紋路經佩戴年久也會褪
色。

1584794356831.jpg


“型四”鑲蝕珠:將一顆天然瑪瑙或玉髓珠體的中段塗上鹼性化合物,兩端留空,不塗任何塗料,加熱使中段“白化”後,再於白化底色上塗繪遇熱可形成黑色線條的塗料,二次加熱。文章第一章中提到的,20 世紀 30 年代或稍早英國人從西康(Kham)理塘藏族人手裡收購的兩顆鑲蝕線天珠就是這類。這種天珠的鑲蝕部分也不易隨著時間長久而脫落,在康巴藏區認可度較高,也被歸為“gzi”類。

1584794345061.jpg
“型五”鑲蝕珠:把“白化”塗料和遇熱呈黑的兩種化合物同時塗繪在瑪瑙或玉髓的珠體中段,留出兩端不動。然後加熱。這種天珠外觀與“型四”相像,但鑲蝕僅有很薄的一層附著在珠體表面,品質不如“型四”線天珠,時間久了也會褪色。

1584794330844.jpg

1584794727161.jpg

arrow
arrow

    桃樂思的古董店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