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學者培克(H·C·Peck)1928—1933 年間對印度河谷流域諸遺址出土的鑲蝕古珠進行了專項考察。他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蝕花珠年代雖早,但它們的蝕花工藝和珠體形狀與印度河流域的完全相同,還有些連花紋也是相同的,故應出自同一來源。

他還提出蝕花珠的製作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公元 2000 年之前。最新的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玉髓鑲蝕古珠產自印度河谷文明的哈拉帕文化昌胡·達羅(Chanhu Daro)遺址,這些珠子不僅供當地王室貴族使用,也至遲在薩爾貢(Sargon)時期(公元前 2300 年)經長途販運到西亞和小
亞細亞各地。 以紅玉髓鑲蝕珠為代表。

 

 

1584792874659.jpg

2.中期:公元前 300 年—公元 200 年左右。此時是鑲蝕古珠最為盛行的時間段,其分佈幾乎遍布舊大陸文明的各個角落,西達羅馬時代的埃及,南到南亞印度次大陸的恒河流域,東北抵中國新疆甘肅的絲綢之路沿線。這個階段的鑲蝕古珠大量出自呾叉始羅(即塔克西拉,Taxila)一帶的犍陀羅遺址。這時期以壽珠為代表。

1584792856520.jpg

3.晚期:公元 600 年—公元 1000 年左右。這時期西藏天珠開始廣泛使用。

後來有學者弗朗西斯(Jr.Peter.Francis)提出了更為精確的製作分期,即:
早期:公元前 2700 年—公元前 1800 年(紅玉髓鑲蝕珠)
中期:公元前 550 年—公元 200 年(壽珠)
晚期:公元 224 年—公元 642 年(天珠)


中國尚未發現早期的蝕花石珠。本文在第一章所介紹的國內出土蝕花珠都屬於"中期”產品。且新疆早年出土的幾顆與同時期呾叉始羅一帶和許多犍陀羅遺址出土的標本幾乎完全相同。 學術界公認的新疆地區早期佛教藝術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犍陀羅藝術風格影響。

1584792841119.jpg
 

 

arrow
arrow

    桃樂思的古董店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